副食品迷思:避開食材,就能降低過敏機率?
剛開始做離乳食的媽咪們,是否覺得特地備料很麻煩、想給孩子最佳營養但又不知從何著手?營養師李婉萍和 Mini Cook 食育工作室主廚雀喜媽咪,要來告訴各位爸媽們如何更輕鬆、省力地帶寶寶吃!
首先,餵食副食品,新手爸媽最擔心的就是過敏的議題,以下釐清 3 個重要觀念:
不是避開食材,就能減少或不過敏
在臺灣的敏兒很多,所以有些爸媽會希望讓寶寶避開致敏食材,但其實這不能因此降低過敏發生率。 建議應盡量趁寶寶滿 4 個月之後,多元地嚐試各種天然食材做練習,以訓練寶寶對各種食物的耐受性(蜂蜜和牛奶除外)。
越早嘗試多種食材,體質會越好?
鼓勵多元嘗試食材,但不代表越早嘗試的食材種類越多,就能讓體質變好,這不是相對的。比較肯定的說法是,醫學上發現,即使父母們很小心地幫寶寶避開過敏原,但是避開攝取某些食材卻並不能改善過敏。
之前遇過一個診間案例,一位媽咪來諮詢他家敏兒寶寶的狀況。寶寶的外公外婆很推崇魚的營養,所以堅持一定要給寶寶吃魚。於是媽咪從坐月子開始,外公外婆就持續烹調魚給她吃,等寶寶出生長大、吃離乳食了,也一直給孩子吃魚,但寶寶一直在過敏,還患了嚴重的皮膚炎。
我勸外公外婆不要再給寶寶吃魚,建議換成豬肉等其他蛋白質。但是外公堅持要給寶寶吃魚,他說:「魚油不是具有降發炎的功效嗎?怎麼會皮膚炎呢?」
其實,魚油來自魚的脂肪,雖然是很好的營養素,但魚的蛋白質很容易致敏,就算是再好的抗發炎食材,還是有人會對它過敏的。如果已經確定孩子的身體不適應還生病了,何苦還要繼續吃它呢?我把這個道理分析給外公外婆聽,他們終於了解這個道理,孩子也終於可以擺脫過敏之苦了。
食物過敏?還是食物不耐?
「食物過敏」與「食物不耐」是不同的,許多人一看到孩子對某種食物的反應不佳,就認定是過敏,其實並不正確。
爸媽每次給寶寶嘗試一種新食物後,先觀察當下的反應,如果吃之後的 1-3 天都有過敏反應,那就隔一陣子再試,看看是否仍過敏,如果下次吃就沒有這種情況,代表只是食物不耐的狀況。每一種新食材不要吃超過 3 天,時間到了就可以換一種新食材。
孩子如果真的對某一種食物過敏,而且是初次過敏的話,當下並不會立刻起紅疹,症狀反倒通常是從腸胃道開始,會出現先拉肚子、便秘...等腸胃道或敏的症狀。因為過敏而排出來的稀便不會完全消化,而且糞便偏酸,所以當寶寶屁屁沾黏到糞便後,就會紅起來而有尿布疹的反應。
食物過敏的症狀,從輕微的皮膚症狀開始,嚴重時則可能會發生過敏性休克。當寶寶出現輕微的過敏症狀時(例如皮膚和嘴唇周圍起一點紅疹),可以繼續嘗試 3 次;但若是出現較嚴重的過敏症狀(例如氣喘),就不建議自行繼續嘗試,必須就醫詢問進行確認。
身體部位 | 過敏反應 |
皮膚黏膜 | 包括局部紅腫、搔癢的紅疹、蕁痲疹、異位性濕疹 |
呼吸道 | 包括打噴嚏、氣喘、急性喉頭水腫、呼吸困難 |
腸胃道 | 包括嘔吐、噁心、腹瀉 |
循環系統 | 面色蒼白、頭暈,嚴重時則可能休克 |
(更多資訊請參考書籍)
來源/《原來離乳食這麼簡單!副食品新觀念 × 親子共餐輕鬆煮》
作者/李婉萍、雀喜(蔡佩君)、Mini Cook 迷你酷食育生活工作室
感謝營養師李婉萍、主廚雀喜(蔡佩君)、Mini Cook 迷你酷食育生活工作室 同意分享。
文章摘錄自書籍《原來離乳食這麼簡單!副食品新觀念 × 親子共餐輕鬆煮》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其他相關推薦好文:
也歡迎到以下粉專逛逛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