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種NG教養法,萬萬不可!
出處:親子天下
作者:邱紹雯
孩子的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快捨棄在氣頭上常會出現的教養法吧!
面對孩子每天不斷上演的情緒行為,家長難免焦慮、動怒,希望找尋立即見效的方式。但心理學研究顯示,一般情緒行為的改變平均需要六週,這也代表著,當你採取某一種方式去改善孩子的行為時,是需要時間及耐心等待。
最怕的是,家長一味站在自己的角度,沒有先了解孩子在各階段認知、語言、情緒發展的限制。有了錯誤的期待,以錯誤的教養方式,加上自己過度的情緒反應,不僅達不到目的,反而可能將你和孩子推得更遠。
以下是常見的父母NG情緒教養方式:
NG 強迫老大要分享
你也是那種「小寶一哭,大寶就得讓出手中玩具」的爸媽嗎?天才領袖親子教育集團執行長王宏哲指出,「分享」的背後其實有很高的社會意義,必須先知道「對方想要某件東西」,而不是「媽媽要我分享」;其次要能了解「分享後的好處」,例如,我們可以一起玩等。一般孩子通常要三歲後,才會發展出「分享」的概念。
因此,三歲前的孩子對喜歡的東西「占為己有」很正常,在他們的世界裡,東西只有「全有」和「全無」,不願分享可能是沒有這樣的觀念,也可能是還沒有玩夠。王宏哲建議,這個階段家長應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再慢慢建立分享觀念。例如在孩子面前把東西借別人一下下,再拿回來,讓他知道「東西還會回來,原來沒有恐怖」,但沒必要強迫他分享。
NG 強迫孩子打招呼
大人之間都未必打招呼,卻老愛推小孩去做公關,對天生害羞的孩子簡直是種折磨。王宏哲表示,孩子不敢主動打招呼,家長該做的不是動氣,應該是先幫孩子向人家打招呼,才能建立正確的模仿對象。
其實仔細觀察,每個孩子對於打招呼的方式都不同,有的是點點頭、看你一眼、拉拉衣角或揮揮手等,家長不妨仔細去觀察孩子這些細微的姿勢與表情,而非只認定「開口說你好」才是打招呼。若能抓出這些細微的動作進程,才能持續鼓勵孩子再多跨出去一步。
NG 使用剝奪愛的語言
「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嘍!」「你再哭,我就叫警察把你抓走!」
你是否也曾在對孩子無計可施下,說出這樣的話?諮商心理師許皓宜形容,這樣的語言很有用,多數孩子會馬上閉嘴,但心裡面馬上受傷。這類剝奪愛的語言會破壞信任感,留下一輩子的創傷,卻也是家長最常使用的語言。
教養孩子一定都罵不得嗎?王宏哲認為「當然可以罵」,但應該要針對「錯誤行為」罵,而不是針對「品格」罵,例如:可以罵「媽媽不喜歡你剛剛拿積木丟人」,但不要罵「你真是個壞小孩」。點出的行為要具體,語氣可以生氣一點、大聲一點,清楚表達大人的情緒、不喜歡孩子的行為,但這樣一點都不會影響爸媽的愛。
幼兒寶寶最需要
NG 罵完裝沒事,以為孩子懂了
世界上沒有完美父母,很多爸媽在對孩子大發脾氣後,就以為孩子懂了;或是馬上後悔,自己假裝沒事,沒有下文了,這樣的罵就一點意義都沒有。許皓宜說,爸媽也是人,本來就有情緒,不用因為對小孩生氣感到罪惡感,要知道這是很好的機會教育。
「媽媽剛才怎麼了?你覺得媽媽為什麼生氣?」讓自己冷靜下來後,不妨找孩子一起討論:「媽媽也覺得自己生氣太多了,我們一起練習生氣不要反應這麼大好不好?」向孩子坦承自己的情緒,並一起學習如何面對。
NG 大小事都可以抓狂
若大人凡事喜歡動氣、情緒穩定度低,很容易讓孩子分不清楚事情的輕重。他們會無法分辨,「爬到三樓、快掉下去了」和「亂丟積木」,哪個行為比較嚴重,因為下場都是一樣的。王宏哲提醒,很多時候,小孩一點點事情就大吼大叫、耐挫力低,都是從大人那裡學來的。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轉載,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推薦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