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巧2歲育兒術

乖巧2歲育兒術

分享者/羅比媽

編輯/媽咪愛


一歲開始,寶寶慢慢會變得越來越有主見,再也不是過去那個任人擺佈毫無意見的小傢伙,從現在開始一直到兩歲會達到巔峰,也就是所謂「恐怖的兩歲 terrible two

羅比媽其實是一個「超級」沒有耐心的馬麻(很無奈,但真的得承認我自己從小到大最缺乏的就是耐心與好脾氣><)

剛開始Robbie進入terrible 2的時候,我的小宇宙每天都呈現一個爆發狀態:厚!兩歲真的很難帶

有些時候一不如他的意,馬上就會開始激動地哇哇大叫,有些時候好不容易弄懂他的意思,給他想要的東西時卻三秒鐘變臉亂摔東西,Robbie只要開始發脾氣或哭鬧,我要嘛也跟著情緒崩潰大吼、要不然就是不理他冷處理。

但是恐怖的兩歲簡直像是源源不絕的媽媽耐心大考驗,每天都有新招、每天都能讓他大爺不爽,完全搞不懂這個又哭又笑、大吵大鬧的小孩,怎麼如此的麻煩、難懂? 

不實行體罰的我好幾度都想給Robbie巴下去,正當痛苦不堪又找不到出路的時候,剛好有個機會和Robbie學校的老師Cindy長談取經,對我的幫助實在太大太大了。回家之後再跟著老師的推薦閱讀了幾本好書,真的是大大改變我對於Terrible 2的成見,育兒之路也看到了一絲曙光,我終於開始覺得Robbie不再是個Terrible 2,而是個可愛又乖巧的adorable 2喔!

以下做個筆記,也希望能夠給其他正在經歷Terrible 2的父母一點點參考(同時也向你們致上最高的敬意 啊!)

觀念一

這個階段對於所有的媽媽來說都是最挑戰的時期,很多人都稱兩歲是寶寶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在美國,三歲以下的孩子叫做Toddler/Baby/Infant,三歲以上的孩子叫做Kid,分水嶺其實就是兩歲這個過渡期,代表孩子從幼兒/嬰兒「登大人」變成兒童的重要進程。

雖然很難搞,但此時此刻也是最好的機會教育。

讓寶寶可以在這個時期培養良好的EQ、學習抒發自己的情緒、學習表達自己的憤怒與哀傷

優惠活動

觀念二

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處在一個急速發育的階段。他學會走路、甚至跑很遠讓你追,他學會說話組裝句子、同時也很愛說「不要」,學習和其他小朋友相處建立社交能力、同時也懂得用打、咬來攻擊別人,會自己吃飯、也很愛拿食物來玩(頭痛) 。這個時期的孩子並不理解「好」與「壞」的概念,學習的進程就是透過父母不斷不斷的提醒和反應,而從中學習到一個通則、得出結論。

觀念三

孩子雖然在這個階段似乎處處與爸爸媽媽唱反調,但其實這個過程中所有的一言一行都正在模仿父母。無論各種不同的育兒書、各門各派不同的教戰守則怎麼說,「身教」勝過更多的教育理念。

為什麼小孩到兩歲的時候都特別難搞呢?兩歲小孩的「眉角」到底在哪邊勒?

以下是我自己觀察到的現象,再依據老師以及書上的解釋與建議整理出來。 

幼兒寶寶最需要

1. 超級情緒化!!

Why?

兩歲的孩子在心理與智能上日漸成熟,就像大人一樣,他們也開始感受到「情緒」這回事。

孩子們每天都在日常生活中經歷憤怒、嫉妒、害羞、沮喪、挫折、快樂...等等多種複雜的情緒,但是他們並不知道如何面對與消化這些情緒。 

同時,他們的語言能力還跟不上這些情緒,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發生問題的時候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只好生氣又挫折的哭泣來發洩。

這個時候媽咪必須心情先保持平靜,不要對孩子大吼大叫,幫助他冷靜下來,試著了解他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How?

(1) 理解與傾聽

很多東方人(包含我自己)從小就被教育說「你是男孩子不可以哭」、「你再哭家裡都被哭衰了」、「愛哭鬼羞羞臉」等等,導致東方人一直在情感上是比西方人要壓抑許多,不輕易說愛、也不輕易掉眼淚。其實情感的壓抑對人類的心靈成長上不完全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孩子,他們不善於處理自己的情緒,所以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想生氣就發怒都是正常的。

大人不應該立刻阻止孩子哭泣或是發脾氣,而是去理解孩子「有發洩情緒的權利」,讓他知道你可以哭、你可以生氣,但是我們要學習哭完、氣完之後就必須冷靜下來,無論如何爸爸媽媽都會陪在你身邊。

所以,我們可以因為孩子犯錯而處罰他,但是不要因為他情緒化而處罰他,不要因為孩子發脾氣或是大哭大鬧而讓他去罰站,而讓他覺得宣泄情緒是一件不對的事情。

(2) 鼓勵表達

老師一直重複給我的一句話就是[Use your words],中文翻譯過來就是請小孩「說出來」有些時候孩子因為玩具被搶了而不高興,有時候只是因為不想穿外套而大吼大叫,有時候是不想睡覺而一直哭鬧。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是一點道理都不講的,事實上他們可能也不知道怎麼講?因為心裡太著急、太生氣、太難過,根本沒辦法好好講,因此,當他們生完氣或是哭完的時候,父母可以鼓勵孩子「說出來」、告訴爸爸媽媽為什麼你這麼生氣?

剛開始孩子只能使用僅有的詞彙破碎的表達自己的意思,爸爸媽媽可以協助孩子把完整的句子組裝起來,同時機會教育他們可以怎麼處理。 

「因為剛剛小朋友把你正在玩的小汽車搶走了,讓你很生氣對不對?」「下次如果其他小朋友再來搶你的玩具,你可以告訴他說: 我不喜歡你這麼做,這個玩具現在是我的,你必須排隊」

父母千萬不要隨著孩子的情緒起舞,像我有時候很急正在忙的時候,Robbie帶著哭腔講話我完全聽不懂,有時候就會沒耐性的朝他大吼,這絕對是個no no,因為當我沒耐性的處理他的情緒時,未來他也會對別人大吼大叫,因為這是從我身上學到的壞習慣。

2. 不要!不要!!不要!!! 

Why? 

前面已經提到,兩歲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他在兩歲的時候第一次體驗到「原來我也有決定權!」他發現只要說「不要」就可以拒絕大人給的指令,於是他會開始慢慢挑戰父母的極限,測試父母的底線到哪裡?

How?

(1) 不可妥協的事情:規矩 、危險

孩子說「不要」是他的「選擇」,但是父母有權利和義務決定孩子在此時此刻有沒有「選擇權」,孩子在兩件事情上面絕對不能拿走這個主導權,這必須由爸爸媽媽決定和負責,不論孩子是不是理解「這是為他好」。

第一件事情就是「規矩

規定的時間要坐上桌吃飯、睡前要收拾自己的玩具、把自己換下來的鞋子襪子歸位,即便Robbie說「不要」,我們還是會關掉他的電視、收走他的玩具,告訴他此時此刻必須做爸爸媽媽交代的事情,因為這是規矩,不需要理會他的反對。讓他知道你愛他,但只有爸爸媽媽才是掌控局勢的人。

第二件事情就是「危險

上車就要坐汽車安全座椅,不論孩子是不是「想要」,為了他的人身安全,父母有義務讓他坐進汽車安全座椅並且繫好安全帶。過馬路要牽手、不能玩火玩插座 也是為了孩子的安全著想,這些事情都是不能妥協的。

(2) 給孩子「有限度」的決定權

當然,為了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爸爸媽媽依然可以在有限度的範圍內,給孩子一點點做主的空間,讓他們享受當個「小大人」的快感。 

這個限度多半是個選擇題,而不是是非題,不是A就是B,而不是一個開放式的問題讓他們隨便作答。

舉例:出門的時候,如果問Robbie說,我們趕快把衣服穿好出門可以嗎?百分之九十九他會回答:No! 不要!這個時候硬要把衣服往他身上套就肯定會戲劇化的尖叫跑給我追。

但如果我把問題改為:Robbie我們要出門囉!今天你想穿紅色還是藍色的毛衣?他自然而然會從紅色和藍色中間選一個,當我在為他穿衣服時,他心中也已經知道這是他選擇的,會開開心心配合穿衣服出門。

並不是給孩子無限度的選擇空間就代表民主的家庭,當爸爸媽媽領導著家中的秩序與規矩,孩子會感受到父母都為他們安排好了,反而更有安全感

(3) 給孩子心理準備的時間

對Robbie來說,小小的心靈中完全不知道今天的行程(當然,只有爸爸媽媽知道),如果換作我是他,突然間一早被挖起床,老公跟我說今天要跟XX老闆應酬,叫我立刻梳洗化妝完畢出門,我也會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覺得很沒安全感。

發酵到一半的麵包怎麼辦?洋裝剛好送洗了怎麼辦?頭髮來不及吹整怎麼辦?這時候我應該會沒好氣的白眼說:今天要做這些事情不會昨天先告訴我嗎?!

同理,對Robbie來說,本來和小朋友玩得開開心心突然被媽媽帶回家、拼圖拼到一半就被媽媽拖去換衣服準備上學,這些我們看來稀鬆平常的事情,對他來說一切都很「突然」,完全沒有心理準備,所以當事情發生的時候他除了錯愕之外,也完全不願意配合,因為所有的東西「都只有玩到一半」。

通常我會這麼做,把他當作是一個大人好好的溝通,看著他的眼睛,很明確的告訴他你的要求(有時候我還會拿出iPhone計時器給他看)

「Robbie,媽咪累了 我想要回家,但我知道你還想玩,我們再玩10分鐘就要回家,請你重複一次"10分鐘"」

「Robbie我們馬上就要出門吃飯了,我知道你現在拼圖玩到一半,請你把手上的這10片拼完就要過來換尿布換衣服」

當我預先讓他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時間到了的時候我就會堅持讓他做他答應的事情,或許剛開始會反抗,但是持續幾次下來之後他就知道這是他和媽媽的約定,掙扎也沒有用,因此反抗的頻率和力道也會減低很多。

不過這個方式一定要確定他看著你、專心聽你的期待與要求。

如果媽咪一邊忙一邊對著遠方的孩子隨便呼喊,他可能也會充耳不聞沒仔細聽

(4) 自食惡果 

有些時候當Robbie極為任性,怎麼樣都不願意做父母交代的事情,這時候我就會使出最後一個絕招「自食惡果」。

比方說,天氣明明很冷而堅持不穿外套、吃飯的時間卻吃兩口就說不吃了,不穿外套最壞的風險就是感冒,不吃飯最糟糕的狀況就是餓肚子,這些都是我認為小傢伙可以承擔的後果,所以這些時候當我認為我「充分的和他溝通這些結果」,而他仍然堅持故我,我就會索性不讓他穿外套、收走他的餐盤。

在外面玩了半天之後,當他跑來告訴我很冷、很餓的時候,我就會在這個時候機會教育說,你自己選擇不穿外套不吃飯,所以你必須提早回家取暖或是等到下一餐多吃一點。

當然,他很有可能下次還是會忘記、還是會堅持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只要媽咪重複幾次「可能會產生的後果」,可以幫助他重新思考他的決定。

現在大概有80%的狀況是我告訴他今天外面很冷,他會自己去衣櫃拿出一件外套來穿上(儘管不是很搭~哈哈) 

3. 我的!我的!!我的!!!

Why?

在兒童的心理發展進程上,學習「分享」的前提是需求已經被「滿足」了,他們必須先理解「擁有」才能夠學會「分享」。

通常大概1歲半的小朋友就已經開始理解「擁有」這個概念,但是到3~4歲才會開始懂得「分享」,也因此Terrible 2有一個很傷腦筋的症頭,就是什麼東西都是「我的」。

他們不是不願意分享,而是在他們心中「分享」就等於「失去」,他們認為「分享」出去的東西不會再回來。所以當爸爸媽媽或是其他小朋友試著去搶他們手中的東西、或者甚至是擺在旁邊他平常最心愛的玩具,孩子會很有防備心的立刻把東西搶回手裡宣示主權。

How?

父母必須以「體諒」代替「耐心」、以「引導」取代「強迫」。

試想:如果今天你買了一台新車,而鄰居卻以「分享」為藉口要求你借他開,你心裡會好過嗎?同理,分享是一件美德,卻不是道德的枷鎖,不應該成為要求別人借出玩具的手段。

前面已經提過,2歲的孩子不會分享是因為他不懂,並不代表他就是一個自私的孩子

「分享」應該是心甘情願的、自動自發的一種表現,應該從這個過程當中找到「彼此一起擁有」的快樂心情。而不是因為父母的說教「會分享才是好孩子」而不情不願的把手中玩具給別人。

不分享玩具是孩子的權利與選擇,父母不需要強迫他一定要分享,也不要因為孩子不分享就立刻搬出道理來機會教育。

可以讓孩子知道你願意分享媽咪會很開心很驕傲,但如果你現在想要自己一個人玩也很棒,沒有關係。

通常我自己的處理會分成三種模式:

(1) 別人想來玩他正在玩的玩具

有時候邀請朋友來家裡做客,或是去朋友家玩,小朋友都會很自動自發地去找一樣他喜歡的玩具開始獨樂樂。 

對我來說,只要那個玩具現在是他在玩,不論這個玩具是我家的還是朋友家的,此時此刻他先拿到,這個玩具就是屬於他的。

不過,我會在這個時候讓他知道「所有權」、這個玩具是你的或是XXX小朋友的,不過現在你正在玩,所以當別的小朋友過來搶,你有權利可以say no, it's my turn (現在輪到我玩)

你現在可以玩,但是等你玩完、要去玩別的玩具時,可以考慮把這個玩具讓其他小朋友輪流玩、或是大家一起玩。只要在他分享出去的時候,我就會天花亂墜的給他誇獎鼓勵一番,讓他知道分享是一件好事,媽咪會誇獎我。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我這邊提到的是「正在玩」的玩具,而不是「誰的」玩具。

我們都有邀請朋友到家裡來玩的經驗,雖然玩具是我們家的,但我會要求Robbie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所以只要他沒有「正在玩」的玩具,大家都可以一起玩。

如果他有單獨幾樣心愛的玩具(例如他睡覺用的猴子玩偶)不會一直抱在手上玩、卻又不想分享,我會提前讓他知道等一下有小朋友要來玩,如果你不希望讓其他人玩這些玩具,你必須把這些東西收在房間裡面,這樣其他小朋友就不會來拿了!

同理,當我去朋友家做客的時候,即使玩具是其他小朋友的,但只要Robbie正在玩,其他小朋友想要來宣示主權時,我會帶著Robbie一起和小朋友以及對方家長溝通說,這是Robbie先拿到的玩具,請你等他玩完之後再還你。 

通常只要經常玩在一起的朋友,彼此價值觀和教育小朋友的方式也比較雷同,多多和不同小朋友的家長交流、達成共識,也可以避免小朋友互爭玩具時導致家長覺得心有芥蒂或是尷尬的狀況 。

*有時候Robbie的玩具正要被搶走,於是他用力搶回來導致搶玩具的小朋友哇哇大哭,這時候要嘛我逼Robbie把玩具借給其他小朋友而委屈了他,不然又會擔心對方家長不高興我兒子不分享玩具還動手動腳。事先和經常互動的家長多多交流達成共識是很有必要的!*

(2) 他想去玩別人正在玩的玩具

這個時候對我來說是機會教育的最佳時機,我會告訴Robbie說,如果你很想要玩,你必須開口詢問: Can we share? (我們可以一起玩嗎?)

如果對方小朋友點頭,我會告訴Robbie:我們要跟XXX說謝謝,因為分享是好棒的一件事情!我也會當著Robbie的面摸摸對方小朋友的頭,跟他說你真棒!(前提是我認識人家家長拉~不認識的小朋友不要隨便亂碰比較好)

當然,如果對方說不要,我就會跟Robbie說:XXX小朋友現在不想跟你分享,我們必須take turns(輪流),所以等他玩完我們再來玩好嗎?

(3) 公用設施、公園或是學校的玩具

有些時候當所有小朋友一起在學校或是公園玩的時候,雖然這些玩具或是遊樂設施不屬於任何人,早搶到玩具的小朋友早享受這是很正常的法則,當然也難免遇到剛好英雄所見略同,兩個孩子都想玩同一個玩具或遊樂設施,這個時候我會比照前面提到的兩個邏輯,看是誰先拿到誰先玩。

但因為小朋友很多,而且可能還有很多小朋友是不認識的路人甲乙丙丁,我會特別注意Robbie玩單一遊樂設施的時間大概多長,以及後面「排隊」等著玩的小朋友有多少。如果我評估他已經占用了該項設施或是玩具太長時間,就會給他一個只能再玩「最後五分鐘」的提醒,並且引導他去玩其他的玩具。

並不是說我在強迫他分享,而是很多時候當我們使用的是公用設施,在此時此刻不能只考慮孩子的心理是不是被滿足,教育他一些大環境的禮節、並且不給他人造成困擾也是父母的責任之一。

4. 什麼事情都要自己來!不讓爸爸媽媽幫忙

Why?

兩歲的寶寶無時不刻都在觀察大人的一舉一動,模仿大人的行為某種程度也讓他們覺得「自己長大」了,他們無法分辨哪些事情是好壞對錯,但是他們知道大人都在做這些事情,所以他們也要學習。而且重點是,他們不願意讓大人插手

當然這個階段有時候很惱人,他想要自己脫襪子,如果我不小心率先幫他脫掉反而讓他一肚子火,只好再幫他穿上,進房間我順手開了燈,他會很生氣堅持要先把燈關了,再自己打開...

How? 

(1) 媽媽的小幫手

雖然這些小堅持經常造成生活中的困擾,例如媽媽明明就很急著出門,但他大爺堅持花10分鐘還沒辦法把鞋子穿好。但是!請在這個時候多多提醒自己,沒有什麼事情比孩子願意學習更重要。 

有些朋友抱怨孩子不會自己吃飯、不會幫忙做家事、這個不會那個不會,很多時候是父母「太能幹」,寵出這樣的孩子。

如果孩子每次想要自己做些什麼事情,都被大人搶先一步做好,那他就會被教育成「反正我不用學做這個,爸爸媽媽都會幫忙做」,媽寶就是這樣來的。

也因此,假設Robbie每天回家想要自己脫鞋子脫襪子,想要開燈關燈、開門關門,我都會給他一個大大的鼓勵,謝謝他當媽媽的小幫手,如果嘗試的事不會對自己或別人造成危險和傷害,就讓他儘量去嘗試和摸索吧。

(2) 安全的寓教於樂--居家親子實習課

兩歲的寶寶小腦袋正值爆炸性成長的時期,任何事情都那麼有新鮮感、所有的東西都躍躍欲試,與其每天不斷在重複「不可以!」,不如考慮多花一點時間,滿足他的好奇心,又可以同時把這些日常生活的小事拿來教他實際演練一番,當作一堂親子實習課,不過前提是,剛開始絕對會一團混亂,媽咪心臟必須強一點。 

例如我喜歡烤蛋糕,我會把攪拌麵糊的工作交給他,讓Robbie拿著打蛋器,自己控制力道把麵糊攪拌均勻,當然,也有過整盆打翻的窘境。

Robbie看我在刷馬桶,我就拿另外一把小刷子給他,教他要刷哪裡、怎麼刷,雖然最後的結果他把馬桶水拿來玩... 

Robbie想要練習吃飽飯自己收拾碗盤進洗碗機,但是他忘記要把廚餘先丟到垃圾桶,結果就是媽媽跪在洗碗機前面清理了半小時。雖然善後工作經常讓媽媽覺得累翻天,但是從每一次的親子實習課當中,Robbie也從這個過程當中學習和媽媽一起分工、學習生活的大小事情,覺得很有成就感。我們母子倆也很享受這個好玩又狀況百出的短暫時光喔!

(3) 設立界限

讓孩子盡可能地探索、嘗試身邊的事物,但不代表無限上綱、任何東西他都可以自己操作。 

例如:我會教他怎麼開關車庫的鐵捲門,但是我會阻止他在鐵捲門活動的時候接近。我會教Robbie怎麼觸碰烤箱的按鈕,但是他知道烤箱加熱的時候會燙。他知道剪刀怎麼使用,也知道剪刀如果不小心會割到自己痛痛。 

有限度的範圍內容許寶貝滿足他的好奇心,並且可以趁這個時候好好機會教育,讓他知道哪些東西可以碰,哪些東西必須小心。所以現在開關烤箱的時候Robbie都會很乖站很遠,因為他知道烤箱「很燙」。

5. 一定要用自己的方式!眉角很多

Why?

兩歲的孩子或許看不出來,但是在他們小小的腦袋中,都已經逐漸為這個世界建立起一套他們獨有的公式與準則,他們認為「這件事就該是這樣子的」。所以當事情的發生不如預期時,他們會生氣、會緊張,偏偏~~他們的這個遊戲規則總是經常在變。

大家一定都有類似的經驗,寶寶吵著說肚子餓要吃麵包,我撕了一小塊給他,結果他反而更生氣了!

原因1: 他想要一整塊

原因2: 他想要我裝在碗裡面給他,不是直接拿到他手上

原因3: 他想要吃的是麵包皮、或是另外一個角落....

早上起床我聽到Robbie在床上唱歌,於是我興高采烈的開房門開燈進去找他,結果他老大不爽的叫媽咪關燈、關門然後go away?!?!

原因1: 他要我先敲門再進去

原因2: 他要自己開燈而不是我幫他開

總而言之,眉角變得更多了,並不是只要給他「他想要」的東西而已,而是凡事必須照著他希望的那樣進行。 

How?

這時期,對我這種沒耐心的阿目來說真的非常困擾,我得了解他對於「世界的秩序」有一套邏輯,但還是必須教育他「這個秩序並不是你一個人來決定」

通常,在Robbie生氣發怒的時候,我會先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搞清楚他到底是哪個環節不滿意,請他用語言表達出來,在他說出來之後,我會點點頭認同他的想法,然後告訴他,下次你要吃麵包之前先跟我說,我會儘量按照你的要求放在你的碗裡、或是給你大塊一點的部分,但是我不喜歡你用生氣或是哭鬧的方法來表達。 

必須要讓孩子知道這個家庭是父母來做主,我們理解他的不高興,也願意傾聽他的聲音,但是並不是任何事情都會如他的意,他必須靠自己的力量冷靜下來並且接受它。

=================================

阿~~寫完了這麼多,也並不是代表羅比媽是一個多麼有才華與理性的媽媽,我也是一天到晚理智神經隨時都要崩壞的狀況。

教育出超可愛又乖巧的2歲兒並不容易,我也還在這條路上與大家一起奮鬥著,幸好身邊有許多豐富經驗的學校老師,以及從事幼教心理的一些朋友,分享出這些寶貴的經驗祕籍,讓我可以借花獻佛,分享給部落格的朋友們。 

只能說,當媽媽絕對是全世界上最挑戰的工作,因為絕對沒有一套理論適用於全部人的家庭,甚至是夫妻兩人可能對於育兒的理念就大大不同,更別說孩子的年齡、氣質、成長背景等等,導致不同的狀況都有不同的解決方式,必須仰賴各位媽咪的大智慧「逢凶化吉」、「見招拆招」,也歡迎各位朋友和我多多交流自己的 2 歲育兒經喔~


感謝媽咪的分享,文章出處:[育兒之路我和你] 2歲一點都不恐怖?! 可愛乖巧2歲育兒術(告別Terrible 2,我家有adorable 2)

也歡迎到羅比媽的粉絲專頁逛逛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