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反抗、發脾氣,爸媽如何引導寶貝說出情緒?

孩子反抗、發脾氣,爸媽如何引導寶貝說出情緒?

出處:親子天下

作者:李佩芬


寶寶為什麼動不動就哭鬧耍賴愛生氣? 我到底該怎麼做,可以讀懂這本「寶寶無字天書」? 三個心法,三個遊戲,幫助你透視寶寶的情緒密碼,讓彼此都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

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先來輕鬆一下,玩個小遊戲。

請拿出紙筆,給自己一分鐘,寫出腦中立即浮現的十種與情緒相關的詞。

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

時間到!

現在請來計算一下,你能寫滿「十種情緒」嗎?再來看一下,你寫下的情緒語彙,是「正面情緒」比較多,還是「負面情緒」佔上風?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涂妙如,經常有機會為家長、保母或幼教老師演講。每當談到情緒、諮商相關的主題時,很常帶領聽眾玩這個小遊戲。「相信嗎?近百人的場合,絕大多數的人在一分鐘內寫不出十種描述情緒的語詞;而寫下來的詞,也幾乎都以生氣、傷心、憤怒、難過這類負面詞彙居多,」涂妙如常打趣著提點前來聽講的大人:「是不是太常罵小孩了?」

「哼!還不是被小孩陰晴不定、喜怒無常的行為弄得很火大?」相信不少爸媽心中會不禁喃喃自語。但是,其實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家長是幼兒第一個情緒楷模。在潛移默化中,大人表達情緒的方式,都會烙印在孩子內心。

面對口語表達尚未發展完全,有情緒卻不知如何說出來的幼兒,《親子天下》走訪EQ教育的第一線資深工作者,並整理國內外情緒教育推手的重要理念,歸納出以下三道心法,讓你與寶貝面對情緒風暴時,不再當個束手無策的啞巴。 

心法一  從幼兒發展,解開情緒密碼

要理解幼兒情緒,就不能不探究幼兒發展歷程的限制,理解這群小小孩兒的「能」與「不能」。

長期經營情緒教育的友緣基金會與笛飛兒EQ教師團隊,常有機會站在第一線貼近觀察孩子行為;也在與父母的諮商溝通中,了解成人的難處與心情。「對學齡前幼兒來說,他們只要能學會情緒的辨識與表達,就已經非常棒了!」笛飛兒EQ教育講師白慧文,務實提醒家長要有合理期待,多給讚美。

熟稔幼兒認知發展的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周育如,從大腦發展進程的角度解釋,目前所知杏仁核是人類的情緒中樞、海馬迴主掌情緒記憶,前額葉則負責情緒理解、表達和調節。前額葉是最晚成熟的,而幼兒階段的情緒,絕大多數是由「不假思索就行動」的杏仁核主掌

這個杏仁核的反應機制,就像我們看到蛇會在第一時間跑走,幼兒餓了、不舒服、生氣就會哭鬧般,是人類最原始,也是與生俱來的反應。因此,若我們站在孩子的高度,一味以成人世界的標準要求幼兒「Hold住」不失控,從幼兒的大腦發展與身心成熟度來看,是不切實際的。

當了解幼兒的能力與限制,家長面對孩子的惱人行為,舉凡好說歹說硬是不吃青菜,嚴重的分離焦慮,怕黑怕看醫生,或不願分享玩具……這些家庭裡日日上演的生活事件,當下除了搜尋「立即解除警報」的「怎麼辦」實用策略之外,「我其實更鼓勵家長釐清狀況背後的原因,」周育如語重心長提醒,家長愈能解讀行為背後的「為什麼」,就愈容易掌握幼兒情緒的鑰匙。這不僅能在當下安頓好自己的心,也有助於家長了解幼兒情緒表達的模式所為何來,並用合適的方法,幫助孩子適切抒發、勇於面對負面情緒。

優惠活動

心法二   幫助孩子細緻表達情緒

在理解並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前提下,父母可以做的第二件事,是幫助幼兒指認、辨識、表達情緒,並豐富自己的「情緒語彙」。其中,共讀繪本故事可說是最平易、方便的學習素材。

身兼輔仁大學附設幼兒園主任,也在園所內主導情緒教育課程的涂妙如指出,繪本的故事情節貼近孩子生活,師長在陪讀的過程中,經常可以發現故事充滿了許多「因為○○○,所以誰誰誰○○○○」的敘述,如「因為(摔跤了),小強(痛得哭出來)」;或是同樣是「哭」,但因故事情節不同,可以讓孩子知道有人是「生氣的哭」,也有人是「傷心的哭」。涂妙如說,透過繪本故事裡的「事件」與「情緒」連結,是讓幼兒自然學習到「情緒語彙」的好方法。

若將情緒語彙視為描繪內心感覺的「刻度」,「光有刻度還不夠,也要讓孩子了解情緒有強弱,」涂妙如舉例,正面的情緒其實也不只「高興」一種,從小小的驚喜,到大大的興奮之間,中間可能還有微笑、快樂、欣喜、開懷大笑等不同的程度;當孩子氣呼呼的時候,也可以問他:「一分到十分,你現在的生氣有幾分?」涂妙如說,透過這些方法,也都可以讓孩子覺察自己的情緒強度高低

周育如觀察,在華人的社會文化脈絡中,或許是受溫良恭儉讓的內斂民族性使然,其實並不鼓勵說出情緒。這使得我們的長輩,甚至父母自己這一代,都不習慣坦白說出自己的情緒,「很多人認為有情緒就是不好、不對,或總覺得要養出整天笑咪咪的孩子才是成功的父母,這些都是有待商榷的教養迷思,」她提醒,「千萬不要讓孩子變成不敢表達情緒,或是對自己的情緒有罪惡感。」

心法三   累積家庭的正向情緒存摺

事實上,許多長年耕耘於情緒教育的教師、心理師、親職教育工作者,都不斷指出,「有情緒是正常的,情緒本身並沒有對錯之分,重要的是表達情緒的方式是否恰當。」因此,大人在幼兒情緒如洪水般氾濫的時候,能否以「大禹治水」的精神來疏導應對,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親子天下》雜誌「家有學前兒」專欄的高人氣作家李坤珊,便曾以幼兒園發生的具體實例,示範大人在面對孩子的憤怒或耍賴行為時,如何用話語與行動,具體幫助孩子指認、接納自己的情緒,並且讓孩子了解這次選擇的表達方式是不合適的,要為自己剛剛的行為負責,最後也提供孩子安撫建議以及移轉選擇。

這整個帶領與處理過程,可說是幫助孩子走出自己情緒漩渦的極佳示範,也提醒了大人,當打罵都無法見效時,何妨換一種方式試試看,或許這種不生氣的引導方式,讓孩子更「有感」。

每次的親子衝突,都是演練與修煉的機會。如何在日復一日的平靜生活中,累積家庭的「正向氣氛存摺」,讓「衝突提領」不透支,恐怕是比補英文、學才藝更重要的親職課題。

舉例來說,對還不會說話、牙牙學語的寶寶來說,增進親子互動的肌膚撫觸與寶寶按摩,是讓寶寶感到關愛、穩定情緒的方式之一;而隨著幼兒年齡稍長,有空閒時不妨也透過幾種簡單易行的情緒小遊戲,讓彼此都有機會探索、了解對方的心情溫度,累積家庭的正向氣氛與信賴關係。

EQ教育,從來都不是特效藥,而是帖溫補漢方。然而,每天只要有一點零一的進步,給自己與孩子一些時間與耐心,相信你會發現,改變情緒體質的不單單是孩子;更多的自省與轉變,可能就發生在你自己身上。

- - -

【親子小遊戲】別讓孩子當情緒啞巴

我的心情色彩:孩子可以先自行定義紅、黃、藍等不同顏色所代表的意義,如紅色是生氣,藍色是難過,黃色是高興。請孩子根據自己當日的感受,在紙上畫出三個不同顏色大小的色塊,就成為一張「自我分析與覺察情緒」的繪畫作品。

看照片說情緒:平時可從報章雜誌上收集與情緒有關的照片或圖片,把這些表情圖片放在一個大盒子或信封袋中。遊戲時請幼兒隨機抽一張,讓他分享這張表情圖片在他眼中代表了什麼情緒,以及自己在什麼情況下會出現這種情緒。

畫出情緒臉:先在空白圖畫紙上畫一個家,家中多少人就畫幾個空白圓圈。從大人開始說說今天發生的事情與心情,然後在其中一個空白圓圈中畫出能代表心情的表情;再引導孩子今天的心情與感受,也請他畫出屬於今天的心情,就完成了一張「今日情緒臉」作品,讓家人分享彼此當日的喜怒哀樂。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轉載,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