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寶寶的社交能力

解析寶寶的社交能力

所謂的「社交」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係與來往,別懷疑!我們所有的人一出生就面臨「社交」場合,第一次來到這個世界,第一次和媽媽見面,每個寶寶的反應都不一樣。本文要為大家解析寶寶的社交能力,快一起來看看吧!

0~4個月

「笑」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寶寶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會笑囉!愛笑的寶寶總是特別惹人疼愛。大約出生十四天之後,寶寶就懂得用笑容和媽媽交流了。

父母可以怎麼做

不妨常常對寶寶說「笑一個」,鼓勵寶寶多笑,也可以用各種小遊戲或玩具、模仿藝人等方式來逗寶寶發笑。

(推薦延伸閱讀:逗樂寶寶的絕招小遊戲)

優惠活動

4~6個月

對於有興趣的人事物,寶寶開始會發出有意義的「笑聲」或「尖叫聲」,甚至會對喜歡的娃娃做出類似說話的舉動,父母能透過出這些聲音,準確判斷出寶寶的個人喜好與情緒反應。

此時寶寶也能從他人的聲音辨認是否對自己友善,懂得區分陌生人,進而拓展出人際關係的小圈圈,像是:睡覺和喝奶指定要媽媽、玩飛高高要找爸爸、想出門要找阿公阿嬤等。

父母可以怎麼做

當寶寶對娃娃發出聲音的時候,父母可以一起加入聊天。

在這個階段,大人可以反過來模仿寶寶的聲音,當寶寶發出「噠噠」聲,媽媽也可以用「噠噠」聲回應,或是利用疊字來引誘寶寶學習說話的動機,例如:這是車車、這是花花、你要不要喝水水、吃飯飯,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嬰兒語」。親子間使用「嬰兒語」的溝通好處在於,能幫助寶寶學會更有意識的表達。

6~8個月

寶寶開始能將「動作」、「語言」、「周遭環境」做清楚的結合,亦即了解現在是什麼「場合」, 最典型的反應是:學會揮手和大人再見,以及當父母呼喊自己的名字時,能意識到是在叫自己(「叫名反應」),至於更進一步了解自己的存在,大約是十個月左右的事情,依每個寶寶的成長狀況而有所快慢。

父母要知道「自我意識」是人際關係的起點,和社交能力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自我意識」越早萌發的寶寶,可能會對「交朋友」這件事情顯露更多的興趣。

父母可以怎麼做

在「你我他」三種人稱裡,父母應該先幫助寶寶建立自我意識,一開始是「我」,再來是「你」,最後才是「他」, 這個過程不能太心急,大部分的寶寶在初期無法辨認「你」和「我」有什麼差別也是正常的。

父母平時可以多呼喊寶寶的名字,或利用觸摸來加強語言與動作的連結,當寶寶用手摸自己的臉時,媽媽不妨叫出寶寶的名字,久了寶寶就會知道自己是誰。

新生兒媽咪都在買

8個月以上

寶寶的「叫名反應」非常明顯,能清楚辨認自己家人與陌生人,不但學會向家人「再見」,也懂得向不認識的人表達「哈囉」,已具備社交能力的雛型。父母可能會發現,即使同樣是陌生人,寶寶可能立刻接受並玩成一片,但也可能轉頭不理,即我們俗稱的「小孩緣」,事實上就是寶寶的社交選擇。

而父母使用「嬰兒語」和寶寶溝通的成效也會慢慢顯現,語言能力不錯的寶寶可能學會開口說話,並對自己喜歡的人做出特定要求,例如:媽媽捏捏(媽媽我要喝奶)、爸爸抱抱(爸爸快來抱我),是一種在人際關係裡尋求回饋與安慰的表現。

(推薦延伸閱讀:寶寶的語言發展里程碑)

父母可以怎麼做

幫助拓展寶寶的社交圈,不再只有父母或家人,多讓寶寶和年齡相近的玩伴一起玩,接觸各種不性格的人,再觀察寶寶的反應,作為日後教養方針。

(推薦延伸閱讀:如何協助怕生的孩子融入新環境)

結語

儘管寶寶在一歲之前就會顯現社交能力,但真正交到有意義的朋友可能在兩歲以後,父母不需要操之過急。若寶寶有出現完全不理人等疑似「自閉症」的徵狀,建議尋求專業醫師的治療喔。

(推薦延伸閱讀:星星的孩子--發現自閉症徵兆篇)

0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