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做什麼,小孩也想學什麼,Winona在兩歲多的時候就開始進廚房跟我玩烘焙,拍拍麵團也覺得很好玩,現在三不五時想來幫我拔個菜剝個蒜,天天都有一句:『媽媽我可以幫甚麼忙?』
很多很多時候,要想出一個可以全權給他負責的料理還真的有難度 不過其實生活中,總是有那麼幾個好點子,可以帶著孩子邊玩邊料理,用『玩生活』的宗旨,一同與孩子製造更多生活小美食
這本是Winona媽最喜歡的一本,老實說呢... 其實Winona媽沒有做過什錦燒、大阪燒之類的東西,偏偏我個人很愛吃這個!
而可以吃到什錦燒的地方也不多,甚至也不夠吃(飽),剛好跟著這本書,一起來作屬於自己口味的什錦燒吧!
什錦燒的最棒,就是有滿滿的蔬菜!孩子不用拿刀,給他一把削皮用的水果刀,也可以將蔬菜處理好喔!Winona媽個人建議這種方式,媽媽拿菜孩子拿著削皮刀,這個角度下對他們來說比較安全,也比較好施力
沒一會兒功夫,就可以做出好多好多細緻的高麗菜絲!我覺得大阪燒在調味適當的狀況下,是個非常好給孩子吃蔬菜的好料理
廚房的工作就交給我吧!如果媽咪的孩子比較大一點,可以試試給他煎小尺寸的什錦燒,媽咪可以準備一大一小的輕量鍋,翻面的時候直接小鍋翻料倒入大鍋就可以,不需要太多的技巧
什錦燒為什麼叫什錦燒?就是因為它的餡料變化非常的多,不需要侷限在一定要甚麼配料,只要你吃起來過癮,這就是屬於你的口味的什錦燒了
想當然爾,書中每一個步驟都交代得很清楚,材料也很好購入 那現在就來看看Winona媽的大阪燒吧~
跟著圖片裡的步驟一步一步做,就可以完成喔!Winona媽認為真的是每個媽咪都可以帶著孩子一起簡單動手做!
是不是超大份!當初Winona還信誓旦旦地跟我說,媽媽我不餓,可以不要吃嗎?結果看著我跟弟弟一口一口的,突然就說話了:看起來好好吃,我可以吃嗎?
孩子們對於麵包類的東西常常愛不釋手,可以吃上好一陣子都不膩的,如果家裡沒有烤箱,又想自己做,可以跟著孩子一起讀讀這本書,裡面做法簡單,孩子們也可以看插畫說故事喔!
說是蒸麵包,我覺得這個做法就像是中國人的『發糕』,內文其實不是以食譜為主,但運用了製作的過程,讓大家看到烘焙時的趣味,元氣奶奶率著6個小朋友,做出生活的猜謎料理,你說:猜謎料理是甚麼?那種感覺大概就像... 諧音字的腦筋急轉彎吧
這系列的書裡面,有很多像這樣對話的內文 媽媽們可以捏著鼻子、啞著喉嚨、高八度,讓每個角色都有特色的呈現
帶有語言教學的猜謎遊戲,其實還蠻好玩的!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跟女兒介紹麵包超人時,就用了日文原文,所以當他不停指著便利商店的麵包喊著PAN的時候,我就在猜想可能媽媽平時都給孩子豐富的生活語言刺激
書中非常仔細的用圖文教學的方式講解著蒸麵包的方法,就算媽咪是烘焙新手也不用害怕,而且裡面的材料取得都是非常簡單的~
當然還是有一些特別的小驚喜給大家,非常寫實的畫風,讓小朋友都能輕易理解
當然,最重要的不是成品的美醜與否,而是與孩子們一同製作的過程,和上桌時的那種感動『原來我也會做麵包』
小時候有沒有想要把任何東西都丟到冰箱的念頭?枕頭冰冰的、衣服冰冰的,或是可以喝的都丟進冷凍庫變冰棒,什麼都做成冰棒~這本書的概念就有點像這樣,很有趣!
好熱的天,一起開個冰品派對吧~在這本書裡,糖果、餅乾、玩具通通都成了冰品派對的嘉賓,你有沒有吃過軟軟QQ的果凍冰的口感?你猜,他是甚麼味道
屏東一位鳳梨達人告訴我說,他們家小孩的夏天冰品,就是將削好的小鳳梨裝進袋子裡冷凍,拿出來就是一隻隻的鳳梨手榴彈冰棒!我也試過將葡萄冷凍一下午,拿出來兩分鐘後,咬下去不只有冰沙感,還會讓果汁滿溢在嘴哩,超級過癮
書裡也給大家很多不同的點子,把香蕉切段冷凍、蘋果切片冷凍~
帶著Winona做個基本篇,用蜂蜜水、果粒茶、水果跟軟糖,製作各種不同的冰品,才開始製作沒多久,就放手讓兩個小孩自己玩了
除了蜂蜜水,大家也可以試試用牛奶、果汁這一類的材料給孩子玩,這樣做出來不但可以直接當冰品吃,就算吃不完在杯子裡融化還原了,也只是一杯杯消暑的飲品,或是學Winona媽,製作這種『茶冰塊』,因為裡面有水果,丟到杯子裡讓他溶化後,就是冰涼的下午茶
早期在比較空曠的租屋處,大家會蒐集好多好多的乾樹葉 那時不能玩打火機,我們就拿著放大鏡透過太陽燃燒樹葉堆,烤起了棉花糖、地瓜、玉米 好久好久沒有再玩乾樹葉烹烤了,看到這本不禁的開始回味起來
這是唯一一本沒有食譜的元氣奶奶 烤東西,想到甚麼就烤甚麼,地瓜是貫穿整本書的主角,但熱騰騰的地瓜,真的很誘人呢!
我覺得,遠簡單越好吃的食物,總是有他的魔力在,烹烤的東西也特別容易引起食慾
裡面有一段很有趣 當他們烤完了食物之後,剩下了一點點,它們串起了掛飾,將食物掛在枯枝的樹上,給小鳥當聖誕節禮物,儲備糧食的觀念其實孩子們似懂非懂,但是友善環境與小動物,這是媽媽比較容易傳達的觀念
元氣奶奶這一系列,其實都帶有寓教意義在其中 帶領孩子們閱讀的時候,動手做當然是最容易讓孩子們體驗其中過程的一環, 但是人物們的互相應對,反而可以教會孩子們更多,讓他們提問更多的『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