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能引領小孩思考+有邏輯的好問題=更好的問題!
臺灣讀寫教學研究學會創會理事長——陳欣希教授在《問好問題》後,精心規劃《問更好的問題》,一組能引領小孩思考、有邏輯的好問題,就是比「好問題」還要「更好的問題」。
文本分析,是設計「更好的問題」的關鍵。扎實分析以設計更好的問題——
step 1:瀏覽註記以留下印象
step 2:整理訊息以讀懂內容
step 3:比較文本以讀出特色
整理文本分析的結果
step 4:思索想被看見的訊息
step 5:設計問題並標示答案
step 6:八指標檢視問題品質
整理問題設計的結果
本書以知識繪本(《嗯嗯太郎》、《怎麼還沒來》)及故事繪本(《跟著松鼠太空人去探險》、《圖書館老鼠》)為例,呈現提問設計歷程與成品,並安排部分步驟讓讀者實作,引導讀者培養文本分析能力,從中習得如何設計出「更好的問題」,以及如何延伸、運用「更好的問題」。書末附有延伸練習(《鳥兒的家》、《愛蓋章的國王》、《麥基先生請假的那一天》、《原來宇宙是這樣子啊!》、《作文裡的奇案》),引導親師生感受閱讀的意義,如何將大量閱讀,轉換為孩子實際擁有的閱讀能力,引領閱讀新思維。
【本書關鍵字】
閱讀理解、核心素養、教學活動設計、閱讀策略、問題解決、文本分析、設計問題
【本書資料】
無注音
適讀年齡:教師、家長
【本書特色】
1.理論與實作並重,教師增能的最佳工具書
陳欣希教授彙集二十多年的教學經驗,透過淺顯易懂的理論說明,搭配教學現場實作經驗,提供教師最實用的教學策略。
2.按部就班的示例步驟,搭建教學鷹架
精選九本繪本、小說,陳欣希教授有條理、有步驟地解讀文本,帶領老師如何分析文本、設計問題,進而可應用於課堂上。
3.二版新增示例文本,延伸教學的好幫手
二版新增繪本《跟著松鼠太空人去探險》、小說《作文裡的奇案》的示例教學與設計,提供了第一手的延伸教材,體貼現場教師,輕鬆上手不煩惱。
得獎紀錄
★臺灣讀寫教學研究學會陳欣希教學研發團隊優質教學力作
作者簡介
陳欣希
她是誰?
一個說自己「願」很小,卻讓人覺得「志」很大的教授。
她是誰?
一個讓現場老師無法嗆聲說:「有本事,你來教教看」的教授。
她在哪裡?
在臺北、在屏東、在花蓮、在離島……全臺城鄉走透透,都是為了推動閱讀。
她在哪裡?
在大學、在中學、在小學,也在幼兒園,出現在各級學校,還是為了推動閱讀。
這位教授,擁有近乎偏執的亞斯性格,事必躬親且力求品質,這件事就是——「推動閱讀」!
目次
作者序 問更好的問題,引領新思維!
壹、觀念篇
★如何定義「好問題」?
★如何判斷「好問題」與「更好的問題」?
★如何設計「更好的好問題」?
★如何選擇「適合設計提問」的文本?
★如何培養文本分析的能力?
貳、知識繪本篇
★知識繪本的共通點與個殊性
★欣希示例:《嗯嗯太郎》
step 1:瀏覽註記以留下印象
step 2:整理訊息以讀懂內容
step 3:比較文本以讀出特色
整理文本分析的結果
step 4:思索想被看見的訊息
step 5:設計問題並標示答案
step 6:八指標檢視問題品質
整理問題設計的結果
使用者的回饋
★實作練習:《怎麼還沒來》
step 1:瀏覽註記以留下印象
step 2:整理訊息以讀懂內容
step 3:比較文本以讀出特色
整理文本分析的結果
參考孟月老師的版本
step 4:思索想被看見的訊息
參考孟月老師的版本
step 5:設計問題並標示答案
step 6:八指標檢視問題品質
整理問題設計的結果
參考孟月老師的版本
使用者的回饋
★延伸練習:《鳥兒的家》
整理文本分析的結果
整理問題設計的結果
★延伸閱讀,問更好的問題
參、故事繪本篇
★故事繪本的共通點與個殊性
★欣希示例:《跟著松鼠太空人去探險》
step 1:瀏覽註記以留下印象
step 2:整理訊息以讀懂內容
step 3:比較文本以讀出特色
整理文本分析的結果
step 4:思索想被看見的訊息
step 5:設計問題並標示答案
step 6:八指標檢視問題品質
整理問題設計的結果
使用者的回饋
★實作練習:《圖書館老鼠》
step 1:瀏覽註記以留下印象
step 2:整理訊息以讀懂內容
step 3:比較文本以讀出特色
整理文本分析的結果
參考小樹老師的版本
step 4:思索想被看見的訊息
step 5:設計問題並標示答案
參考小樹老師的版本
step 6:八指標檢視問題品質
整理問題設計的結果
參考小樹老師的版本
使用者的回饋
★延伸練習:《愛蓋章的國王》
整理文本分析的結果
整理問題設計的結果
★延伸閱讀,問更好的問題
結語 150
★習慣閱讀→理解閱讀→策略閱讀
★延伸練習:《麥基先生請假的那一天》
★延伸練習:《原來宇宙是這樣子啊!》
★延伸練習:《作文裡的奇案》
作者序
如何設計「更好的好問題」?
文本分析,是設計「更好的問題」的關鍵。
您一定有這樣的經驗:無法體會某一本書的「好」,經過專家解讀後才恍然大悟⋯⋯是的,大人就像書評家,要能「看見」文本的好,才能引領小孩看見趣味與深度;但和書評家不一樣的是:我們不直接告訴小孩「我們的看見」,而是以提問邀請小孩合作思考。一來,合作思考常能增加閱讀的樂趣;二來,「小孩的看見」也會讓大人眼睛為之一亮喲!
既然文本分析是關鍵,那要如何進行呢?
拿到一本書時,至少要進行三次閱讀:
第一次閱讀:留下印象
第二次閱讀:讀懂內容
第三次閱讀:讀出特色
上述是「結果」,那麼「方法」為何呢?請往下看∼
第一次閱讀:註記感興趣與疑惑,以留下印象
第二次閱讀:整理各部分的訊息,以讀懂內容
第三次閱讀:與其他文本相比較,以讀出特色
如何培養文本分析的能力?
許多夥伴已發現:要能問更好的問題,關鍵是「文本分析能力」!
如何增能呢?方法無他,唯有—
大量閱讀,系統整理,建立閱讀基模。
以下,欣希先解釋「基模」(schema)的重要性,再帶著您實作「如何在大量閱讀中有系統地整理文本」。
學習與「基模」有關。
人們的學習, 是在理解事物的過程中,主動藉由「既存的知識結構」提取舊記憶以「同化」(assimilation) 或「調適」(accommodation)新訊息之歷程。而所謂「既存的知識結構」,即是
「基模」。
以兩歲小孩的學習為例。
當小孩第一次看到「四隻腳、會跑的東西」,大人會告訴他們:「這是狗狗」,小孩腦中就有了「狗」的基模。
下一次,小孩看到「四隻腳、會跑的東西」,說出「狗狗」的字眼,大人給予讚許:「對,這是狗狗。」此時,小孩能以既存的基模同化新訊息,就會更「加強」其原有想法。再下一次,小孩又出現相同反應,但大人卻說:「這是貓咪。四隻腳、汪汪叫,是狗狗;四隻腳、喵喵叫,是貓咪。」此時,小孩既存的基模與新訊息產生衝突,便會調適、修正其原有基模。
由上可知,基模的形成通常來自個人經驗的統整,由普遍或抽象的知識所組成。而「個人經驗的統整」,一方面來自「大量經驗」,另一方面則來自「外顯教導」。以前,我們認為「大量經驗」即可;現在,我們建議還需有「外顯教導」。因為,許多人容易注意到個別的經驗,但要能統整經驗以形成基模還需要:擁有許多經驗→抽取相似經驗→比較經驗異同→找出共同規則。
相同原理,閱讀也有其基模。若我們將文本分成兩大類:「連續文本」(含故事體、說明文)、「非連續文本」,每一類文本皆有其閱讀基模,只是我們的閱讀經驗常是交錯各類文本。倘若閱讀量大、能進而覺察有些閱讀經驗的相似性,比較後會發現:若是「故事體」,大多會有「主角、遇到問題、心情想法、解決問題、最後happy ending」。只是A故事在講螞蟻運用許多方式終於把大西瓜搬回家,B故事提到原本敵對的動物如何解決共同困境而成為好朋友的過程。
要培養自己的文本分析能力,唯一的方法是「大量閱讀,系統整理」:可依「文類」整理,將文本分為描述式、故事體、說明文,或是分為傳記類、偵探類等;可依「主題」整理,主題的設定則會因目的而異,例如:想了解同一作品以不同文類呈現的形式、想了解不同作家對同一主題的描繪、想回顧某作家的作品以剖析其創作特色……此外,自我成長、人際問題、情緒議題等,都是文學作品中常出現的主題。整理的過程中,您會發現許多文本有「相似性」,也有「獨特
性」,否則那本書就不大有機會被我們看見了。
內文試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