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一本認識臺灣鄉土文化的原創少年小說!
元宵夜,四名少年和一條啞狗,夜探龍船屋,傳說龍神會在半夜現身……。
二龍河年年賽龍船,去年端午節上下兩庄結了怨,上庄的火炎伯公盛怒下,一斧頭把龍船劈裂。「招惹了龍神,會遭報應的!」村人擔心害怕極了。
半夜十二點,漆黑的龍船屋剎那光亮起來,啞狗突然像獅吼般發出唔嚕怪聲,更叫人吃驚的是──火炎伯公從屋內奪門而出,直嚷著「報應!報應!」
莫非……莫非龍神真的發威了!
全書以宜蘭為背景,透過划龍船的故事,勾勒出臺灣在地風貌,例如:鄉土祭典、整修龍船、放水燈等,讓小讀者可以在輕鬆閱讀故事時,同步了解傳統節日的習俗文化及歷史。
【本書關鍵字】
認識臺灣、賽龍舟、鄉土文化、端午、競渡、少年、龍船、李潼
【本書資料】
無注音
適讀年齡:11歲以上
【本書特色】
1.兼具閱讀趣味及認識端午民俗文化的少年小說
作者巧妙將相傳已久的端午節傳統民間習俗「龍舟競渡」融入小說情節,讓讀者可以在輕鬆幽默的閱讀過程裡,更了解臺灣傳統節日民俗,具備文化傳承的意義。
2.故事角色形象塑造立體,協助孩子進一步愛上閱讀
本書角色們個性分明、生動鮮活,凸顯了故事的生命力。透過立體的故事角色塑造,使讀者在閱讀時更易產生代入感,有助於進一步讓孩子愛上閱讀。
得獎紀錄
★第一屆現代兒童文學獎首獎
★「好書大家讀」選書
作者序
牽牛賊的繩索
文/李潼
《少年龍船隊》是個虛構的故事。假若小說的事件、時間和地點,讓讀者覺得熟識,這大抵是巧合,若讀者仍堅持「寧可信其有」,這可能是我寫到了人性的某些共相、世情的某些相通。我這麼說,無非是希望有考據癖好的讀者,不必將氣力花在這裡,而能放鬆心情,在我塑造的場景裡,陪這些人物經歷一回,遊戲一番。
向來,我不認為自己是一個無趣的人,也相信自己寫的文章,會是有趣的,我的朋友和讀者,給我的反應,似乎也還說得過去。我這麼說,無非是希望有鑽研習慣的讀者,能夠不要這麼嚴肅,試著將讀書當作一件有趣的事情,情感的成分多一些,理智的部分少一點,讀書樂,樂讀書,即使一定要思考,也在闔上書頁之後。
《少年龍船隊》裡,最快活的,是那隻沉默而自由的啞狗。牠雖然不擅吠叫,卻仍耳聰目明,上兩庄的紛爭,牠沒有介入;但所有熱鬧,一一都趕上了。在兩庄斷絕往來的時候,牠這個逍遙派,是唯一可以自由進出的「人」,甚至在鬧水災時,坐著塑膠蓋,隨波逐流,準確無誤地抵達林家的宅院,探望牠心儀的小白。每次寫到啞狗,我總是精神振奮,思路暢通!
我盼望我的少年讀者,能保持閱讀的樂趣,也得要求自己能寫出有趣而耐讀的文章,偏偏這還不太容易。
以我粗淺的文學根基,要將最嚴肅、最悲沉的事件,用最逗趣的喜劇表現出來,這還有一段好長的路要走;還有許多功夫要修練。常常這樣,一不小心,寫著寫著就板起臉孔了;一不留神,鼻涕眼淚都來了,真是傷腦筋。嚴肅和悲沉直接托陳出來,只算是初等工夫,至於忿怒訓誡,那也簡直不費心思,更可怕的是,把個還不錯的題材,寫得乾乾澀澀,寫得手腳沒處放,才教人難為情。
我那個進入少年期的大兒子,不時鼓勵我,應該把故事寫得好笑一點。他說得有道理,但實在不應該恐嚇我──要不然我們就不看了。他哪知道,要把故事寫得好笑,這多難啊!
我非常喜歡一個牽牛賊的笑話。
一個船夫,急著找一條繩索要繫綁他的船帆。河風已吹起,再不揚帆出發,時機就過去了。他在河岸到處找,總算在一座殘牆下,發現一條合用的麻繩。船夫欣喜過望,撿了麻繩就跑!
船夫這一跑,跑得河岸震動,一頭大黃牛緊跟著他,噠噠跑過河岸,喀隆跟他跳上船。黃牛的主人氣壞了,在殘牆下醒過來,一路追罵牽牛賊。
無辜的船夫說:「我只是撿一條繩索,哪知道會牽來一頭牛呢?」
一個寫作人,在生活中觀察,在找來的題材中構思,甚至下筆作文,少不得都要找些「繩索」,這條繩索,可能是個串結事件的線索;可能是個行進的路線,要找得合用,找得合時宜,還真有些困難,要是這條繩索早已牽綁著別人家的肥碩大黃牛,平白還得討一頓罵。
創作的可貴,在於眼光獨到,能另闢蹊徑,這當然不只是敘事技法的「繩索」或路數問題,也是對於人性世情的理解;對於旨趣的設定;對於素材的選擇和運用。這些,是一個文學創作人的自我要求,少年讀者不一定要了解這麼多,讀者需要的是尋找閱讀樂趣的「繩索」,尋找自己進入故事的路向,放懷的和小說人物同悲、同喜、同憤慨的心情。
古人對讀書,有個功利的想法,說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只要努力讀書,便有功名利祿可得,這種讀書的目標很實際,卻也太辛苦。我只希望我寫的書中,有一頭大黃牛、一束花、一個笑氣罐頭、一提神醒腦的礦泉水、一雙耐走的鞋子,或一只可以自動調整焦距的望遠鏡。你是輕輕鬆鬆或慌慌張張的來到牆垣下找繩索,都能有意外收穫,若是合用,你儘管拿去用;若不合用,也可送人,反正作者的我,無從追討,放心!
作者簡介
李潼(1953~2004)
本名賴西安。出生花蓮,定居宜蘭縣羅東鎮,為知名少年小說作家。年輕時,在校園民歌時代就勤於歌詞創作,以〈月琴〉、〈廟會〉、〈散場電影〉最為膾炙人口。
一九七八年李潼開始寫作,從「唱自己的歌」到「寫自己的故事」,文體類別有:少年小說、散文、童話、歌詞、詩、書評,作品的質與量為臺灣兒童文學罕見。
李潼關心自然、土地、生態、傳統戲曲……用敏銳的觀察力,和旅行及田野調查的方法,以關照少年閱讀的角度,述說他對人與自然、社會事件的看法,以文學為臺灣帶來愛的力量。
曾獲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等五十多項文學重要獎,還連續三年得到「洪建全兒童文學創作獎」少年小說首獎。作品被翻譯成英、日、韓等多國語文,並改編為舞臺劇、動畫影片、偶劇。散文〈瑞穗的靜夜〉、〈收集喜悅〉、〈少年傀儡師〉、〈破紀錄〉選入國中、國小課本。
作品有:《少年噶瑪蘭》、《尋找中央山脈的弟兄》、《大聲公》、《夏日鷺鷥林》、《水柳村的抱抱樹》、《少年龍船隊》、《我們的祕魔岩》等(以上由小魯文化出版)。
目次
礁溪鄉的「二龍競渡」/賴以誠
牽牛賊的繩索/李潼
尾聲
畫一個現代桃花源/張子樟
讀報聲中開啟的寫作之門/李潼
說李潼.話李潼
閱讀步道
內文試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