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套專為孩子製作的一系列「10萬個小知識」,包括地球、昆蟲、宇宙、科學、身體、動物、天氣、恐龍、植物、海洋等10本。這套書活潑生動、淺顯易懂,以深入淺出方式撰寫的科普知識的問答書。
具有以下特色:
1 引發孩子對科學的興趣:透過簡單易懂的科學理論說明,幫助孩子成為小小科學家。
2 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及想像力:引起孩子於各領域科學的知識探索,加強科學觀念。
3 能快速查詢科學知識:依照由淺入深的順序,解答生物、人體、宇宙等奇特奧妙的現象。
4 增進親子共讀的時光:邀請專家精心設計,讓父母與孩子在趣味的科學氛圍裡,能輕鬆互動。
序 如何了解恐龍
很久很久以前,比人類開始生活在地球上更早之前,有一種叫做「恐龍」的大型爬蟲類在地球上生活。恐龍的身上覆蓋著堅硬的鱗片,靠著產卵延續後代。
恐龍分為肉食性恐龍與草食性恐龍,1億6千萬年間,牠們主宰了地球。恐龍是什麼樣的爬蟲類呢?腕龍的身高有 4 層樓高,一天會吃掉 2 公噸左右的植物。
大家相信如此巨大的動物曾經在地球上生活過嗎?
恐龍的身體是什麼顏色?
肉食性恐龍的武器是什麼?
草食性恐龍如何保護自己?
恐龍是什麼時候在地球上生活的呢?當時有哪些恐龍呢?
恐龍在廣闊的森林中奔馳、打架與獵食。現在就讓我們搭上時光機來到遙遠的過去,看看有恐龍奔跑、嬉戲的年代吧!出發!
恐龍生活的遙遠年代叫做「中生代」,但中生代時的地球和現在長得不一樣喔!
在一開始的三疊紀時期,地球上的大陸相連,是個大板塊。氣溫和沙漠一樣,又熱又乾燥,有銀杏、針葉樹、蘇鐵、蕨類等兩棲植物,但沒有開花植物,也沒有鳥類。
此時開始出現腔骨龍和板龍這類的恐龍,海洋中有肉食性爬蟲類,沼澤有鱷魚的祖先,而天空中則有翼龍飛行。
侏儸紀時期,大陸已經稍微開始分裂成非洲與美洲,海洋也漸漸變寬廣,氣溫逐漸溫暖,溼度變高。因為雨量增多,植物長得更茂密,形成蒼鬱的森林。陸地上以腕龍這類巨大的草食性恐龍為首,各式各樣的恐龍開始在此生活,海洋中出現了鯊魚和鰩魚,天上有始祖鳥在翱翔。
白堊紀時,分裂成現在的各個大陸,變得很像現在的地球,氣溫更溫暖,四處都有湖水。這時出現了會開花的草與樹木,鳥類也變多。有角的恐龍和鴨嘴恐龍誕生,而海洋中,海鬣蜥類的爬蟲類也突然變多。不過,到白堊紀的晚期,地球上所有的恐龍都不見蹤跡。
會吃石頭的恐龍是草食性恐龍中,脖子很長、體型很大的蜥腳下目恐龍。像梁龍或馬門溪龍這類大體型的草食性恐龍,必須吃大量的食物,但是體型龐大的牠們,如果慢慢咀嚼到吃飽,需要花太多時間。
而且沒有臼齒的蜥腳下目恐龍,不可能細嚼慢嚥,所以牠們會用牙齒咬斷食物,或是不咀嚼,直接將吃進去的樹葉或樹枝吞下。可是,這樣一來,恐龍會無法消化。因此牠們只好吞下小石頭,讓石頭互相撞擊,將食物切碎。還好有這些叫做「胃石」的石頭,讓恐龍不管吃了多少食物都能好好消化。恐龍的智慧很令人驚嘆吧?
原來如此
1985年,美國的研究學者發現了重龍的化石,這隻恐龍的肚子裡整整有64顆胃石。
迅猛龍名字的意思是「敏捷的強盜」,由於動作迅速,跑得很快而得名。
迅猛龍的前腳短短,能上下、左右移動;後腳的第二根腳趾長得像鐮刀一樣,獵食時可往前伸出,用來傷害敵人。這根腳趾平常會往上翻,以免爪子因為碰觸到地面而磨損掉。牠們的頭長長的、嘴巴扁扁的,牙齒很尖銳,而頭腦也很聰明,會成群結隊獵食,跳到獵物身上,用後腳的尖銳腳爪撕裂獵物。
原來如此
發現迅猛龍化石的地方在中國與蒙古。1971年,在蒙古發現了一個化石,是迅猛龍長得像鐮刀的腳爪正在撕裂原角龍。
腕龍脖子長,頸部肌肉發達,能自由的轉動。牠們的脖子長 9 公尺,身高達11公尺,頭部小,頭頂上有個大鼻孔,能聞氣味,並吸入冷冷的空氣,讓燥熱的身體降溫。雖然牙齒長得像湯匙一樣,牙齒之間又有縫隙,但正好幫助牠們掃食樹葉。
由於體型龐大,腕龍一天要吃掉 2 公噸左右的食物,並會吞食小石子來幫助消化。牠們的腳又粗又短,前腳比後腳細長,所以無法跑得很快。
尾巴雖然不算太長,但遭到肉食性恐龍攻擊時,仍能甩尾來保護自己。
原來如此
腕龍是侏儸紀晚期數量最多的恐龍,一個晚上就能將綿延數百公里的樹木吃光,再成群移動尋找其他森林。
作者簡介
向日葵工作室
依照兒童的視角去企劃、撰寫兒童書籍。曾經推出的書籍有《1年級學習的科學故事》、《低年級學習的科學故事》、《1年級學習的諺語》,以及《低年級學習的人體》等。
繪者簡介
金珍京
大學主修東洋繪畫,教學之後開始為孩子們而畫。作品有《鮭魚在南大川逆流而上》、《1~2年級生的教科書:民間童話故事》、《1~2年級生讀的猶太法典》、《1~2年級生讀的原諒的故事》、《低年級生讀的民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