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宛如仙境的藍色珊瑚海上,有一群人在海上生活了好幾百年,靠打魚為生,用紅樹林的樹幹和棕梠樹的樹葉在珊瑚礁上搭「水上屋」。他們是巴夭人,又被稱作「海上的吉普賽人」。巴夭二字,出自印尼語Bajau,意思是「海上之民」。每天,巴夭人划著小船,穿梭在美得像天堂的海上村落,過著簡單的生活。
巴夭人是很神祕的遊牧民,他們沒有國籍,也不知道自己幾歲,他們世世代代都在海上生活。巴夭人的孩子不用上學,大自然就是他們的教室,天地、海洋就是他們的遊樂場。
這本書彷彿紙上電影一般,故事主角是這群海裡長大的孩子。作者彭懿用攝影鏡頭捕捉了巴夭人孩子的純真神情,真實記錄他們從早到晚的生活,看著他們在水上屋跳上跳下,渴了就爬樹摘椰子,睏了就在小船上睡午覺,他想告訴城市裡的孩子:「世界上有這樣一個地方,生活著這樣一群人,過著這樣一種生活,這裡的孩子很快樂!」
本書另附有導讀小冊,記錄了作者彭懿遠赴馬來西亞攝影的幕後花絮,看攝影師怎麼捕捉孩子們跳水的身影,也一窺巴夭人海上生活的樣貌。
彭懿
1958年生於瀋陽。先後畢業於復旦大學,日本東京學藝大學及上海師範大學,取得教育學碩士、文學博士。為著名小說作家,繪本研究者及推廣者。
曾任少年兒童出版社編輯十多年,現任職於浙江師範大學兒童文化研究院,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幻想小說及圖畫書。主要學術著作有《遇見圖畫書百年經典》、《宮澤賢治童話論》等,幻想小說有《我把爸爸養在魚缸裡》,譯作有《花木村的盜賊們》、《直到花豆煮熟》、《安房直子文集》等。
「《巴夭人的孩子》並不僅僅是一部營造幻覺的紙上電影,它還是一份關於世界的真實記錄。」
─童話作家常立
「彭懿以幻想描摹童心世界的方式,將馬來西亞仙本巴夭族孩子的榮耀與夢想,陣痛與歡欣,真實映照在每一個閱讀這本書的孩子心上。」─作家粲然
吳在瑛-兒童文學工作者
海上的吉普賽人---繪本「巴夭人的孩子」
好的攝影繪本,可以讓讀者非常驚艷,信誼最近出版的「巴夭人的孩子」,就讓長期住在都市的我有這種感覺---完全的大自然。
蝴蝶頁就是一片美麗的大海跟藍天相連,一望無際,翻一頁之後我們看到海上稀稀落落的簡陋房子,就架在海面上。
然後是曬得黑黝黝的孩子臉的近照,眼神、眼神、還是眼神,那是一種都市的孩子不會有的眼神,野、純、真,「我們是巴夭人的孩子」。
盧方方-兒童文學工作者
有沒有一本書,讀完以後會讓人糾結?像在天平兩端,來回擺盪。有時伸出手,好像快觸到答案,突然一陣巧勁,又把你擋回原點。
不知道為什麼讀一本圖畫書的結果會是這樣?揣著一點不安、一點困惑,和你們分享這本書,或許親愛的小聽眾們可以給我解藥。
《巴夭人的孩子》以攝影照片為圖,搭配採巴夭人孩子口吻的文字,講述在馬來西亞仙本那一帶巴夭人的生活日常。故事後記:巴夭,出自印尼語Bajau─「海上之民」。他們是一個神祕的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海上,有人稱他們「海上的吉普賽人」。
翻頁所見,蔚蔚藍天,碧碧海水,無瑕笑容,若不是攝影紀實,任誰也繪不出這天地間無與倫比的美麗。倘若只看圖,或許僅僅是被美景勾走魂魄,成了無思考能力的小呆,可再細讀文字,糾結便開始凝聚:
我們用細樹幹和樹葉在珊瑚礁上搭起水上屋【附錄:家實在太小,屋頂被風吹掀一大半,大雨時,一家人只能擠在屋角避雨】;我們住在離小島很近的海上、小島邊上,或住在一條小船上。我們到島上取淡水、砍柴、避大風【後記:巴夭人沒有國籍,不能上岸,小孩子也不能上學】;爸爸一早就出海打魚,如果打不到魚,我們就只好餓肚子。
再看回照片,孩子們那笑容是從心底真正笑出來的。在晴空下,我們奔跑、跳水、打水仗、爬樹、盪鞦韆,我們快樂得像大海裡的一群小魚。
巴夭人的生活條件在我們都市人眼中,幾乎可以稱得上「辛苦」,可是,他們卻在“辛苦”中“快樂”?不能上學、沒有受教育的機會,生命中少了很多可能,還是並不然?種種探尋不到的答案,孩子們是怎麼想?
看封面時,一連串問題引起孩子們對巴夭人感到好奇:這本圖畫書的圖是用畫的?還是真實的照片?恩,那在照片上看到什麼?這海水看的見海裡的生物,代表這水是很乾淨、清澈?還是很髒?(用鄰近我們的淡水河比喻,小孩們秒懂)這本書名叫《巴夭人的孩子》,那如果是畫我們,書名可以叫什麼?─《台灣人的孩子》
一起讀的過程,我們在對話聊天中,看見彼此的思考:
*這是巴夭人的小孩,他們的皮膚好黑喔!應該常常曬太陽,所以皮膚變得黝黑赤紅!
*為什麼他們不穿衣服?可能這樣比較方便跳進水裡游泳!
*他們的房子蓋在水上,這樣不會漂走嗎?他們會潛到水裡,把樹幹固定住!
*他們不知道自己的生日、自己幾歲,你們知道自己的生日和年紀嗎?(紛紛報上生日……)為什麼他們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呢?可能因為他們沒有計算日期的東西!
*他們的爸爸如果抓不到魚,會怎麼樣?他們就沒有東西吃,肚子會很餓!……
*他們在大海裡笑得好開心,他們會玩好多遊戲,跳水、打水仗、爬樹、盪鞦韆(都市的罐頭鞦韆跟這泰山式鞦韆可差千萬里)!你們有爬過樹嗎?沒有!(是啊!我們想找一棵樹都很不容易!)......
最後,我問了自己很想知道的問題:那你們想住在這裡嗎?幾乎同聲的說:「不想!」接著:「我們會餓死」「我們不會游泳」「我也喜歡上學」……,然後有個特別的聲音:「因為我們不習慣,我們還沒有適應」這是一位小一的孩子告訴我的。
恩,他說的沒錯!「適應」─如果我生來就是海上遊牧民,我的內建基因就會告訴我如何在海上活得開心自在,風吹雨淋、偶爾餓肚子或不上學根本不會造成任何“辛苦”的感覺。我們總是仗著自己的習慣去思考別人,說著是為人著想,卻依舊帶著主觀色彩審視他人。果然,小孩和閱讀是解藥良方,我得一再提醒自己,謙卑、謙卑再謙卑啊!
見到了巴夭的早晨、黃昏,我開始幻想巴夭的夜晚,是不是也有艘銀色小船搖搖晃晃,懸在月光下,記掛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