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家有學前兒,既無法「動之以情」,更無法「說之以理」。面對他們討厭洗澡、痛恨打針、吃飯慢吞吞等種種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瑣事,卻是許多新手父母家庭中,日復一日不斷上演的困惑、無助與挫敗。
面對這些「微小的無助」,本書從幼兒發展的階段性重點切入,除了解說「新生兒」、「學步兒」與「學前兒」三階段的發展歷程之外,並搜羅每位寶寶發展過程中,或早或晚必會經歷的「關鍵第一次」重要時刻:如第一次哭不停、第一次分離焦慮、第一次交朋友……,無論是身體生理層面的發展,或是情緒社交、大腦認知學習領域的階段性里程碑,本書透過廣泛綜整專家資訊,提供更貼近家長實際需求的寶寶發展資訊。
本書不僅是筆調深入淺出的「知識書」,更特別設計了記錄寶寶成長關鍵第一次的心情點滴記錄頁面,讓本書更成為知識與回憶兼具的寶寶成長「筆記書」。掌握面對寶寶成長各種關鍵第一次的正確態度,我們相信,唯有透過更多的「理解與同理」,才能有合理的期待,也才能給孩子最適切的陪伴與回應,親子共度每個美好的「關鍵第一次」。
本書特色
育兒好撇步,各領域專家匯聚一次分享:遍訪嬰兒室護理長、職能治療師、小兒科、小兒牙科、小兒眼科醫師、兒童心理諮商師,以及兒童認知發展、學習發展等各領域專家群,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平易可親的育兒知識。
分齡分階段,了解寶寶發展關鍵里程碑:從「認識寶寶發展」的角度出發,循序漸進細述「新生兒」、「學步兒」、「學前兒」的重要發展,並明確指引父母可以如何應對的策略,並附有完整的「嬰幼兒發展里程碑」,對寶寶的身體及動作發展歷程一目了然。
知識筆記書,記錄成長的重要關鍵時刻:特別設計寶寶成長的「關鍵第一次」精緻空白筆記頁,父母可以完整記錄寶寶每一個關鍵成長時刻的心情點滴,踏出美好親子關係的第一步,更是未來回憶寶寶成長時每個小確幸的「知識筆記書」。
發展里程碑,分齡掌握發展梗概:書中附嬰幼兒的分月、分齡的發展里程碑一覽表,一次掌握寶寶粗動作、精細動作、語言表達、語言理解、社交與生活自理等各發展層面的重要指標,輕鬆掌握寶寶的身體與認知發展。
專文收錄
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助理教授周育如談幼兒身體和情緒發展
台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系副教授幸曼玲 談認知發展
諮詢專家群
振興醫院嬰兒室護理長蕭慧珠
振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程美美
前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郭懿慧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牙科主治醫師張佩菁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王珮玲
誰能從本書受益?
希望面對「寶寶的第一次」能不手忙腳亂的父母
對育兒過程經常感到挫折的新手父母
希望能為寶寶成長的每個「關鍵第一次」留下回憶的父母
嬰幼兒保育工作者或學前幼教工作者
目錄
企劃緣起:育兒之路的美好開始
1 基礎觀念篇
1-1發現搖籃裡的科學家
*解讀嬰兒八個不可思議
*解讀寶寶的四個為什麼
*認識寶寶的五感發展
1-2寶寶零~一歲:給生命一個最好的開始
1-3寶寶一~三歲:陪孩子度過人生第一個叛逆期
1-4寶寶三~六歲:為孩子搭建基礎能力的支柱
2 關於寶寶的身體發展
2-1幼兒發展的關鍵里程碑
2-2寶寶身體發展的十三個關鍵第一次
1.第一次喝母奶:天然的,尚好/2.第一次換配方奶:換奶前,先讓他熟悉奶瓶/
3.第一次吃副食品:高過敏食物也能少量嘗試/4.第一次自己吃飯:從「玩」食物開始/
5..第一次洗澡:享受和寶寶的肌膚之親/6.第一次一覺到天亮:5方法幫寶寶一夜好眠/
7.第一次自己睡:先分床再分房/8.第一次翻身/自己坐:用6招邁向立體世界/
9..第一次長牙:乳牙蛀掉無所謂嗎?/10..第一次抬頭/用手撐起自己:準備床邊玩具,刺激發展/
11..第一次爬/站/走路:多溜滑梯,走得好/12.第一次戒尿布/尿床:別懲罰孩子的身不由己/
13.第一次運動:用小成本打造好腦力
3 關於寶寶的情緒發展
3-1讀懂寶寶的情緒腦
3-2寶寶情緒發展的七個關鍵第一次
1.第一次被擁抱:抱得夠才被愛得足/2.第一次笑:陪伴、撫慰、對話打開笑容/
3.第一次哭不停:「哇哇」背後想要更多關心/4.第一次害怕:給他時間熟悉自己的恐懼/
5.第一次害羞:退縮的孩子不是沒禮貌/6.第一次發脾氣:小惡魔其實只想宣示主權/
7.第一次分離焦慮:穩定的愛能融化不安
4 關於寶寶的認知發展
4-1呵護幼兒好奇心的苗
4-2寶寶認知發展的七個關鍵第一次
1.第一次說話:不要教孩子說「寶寶語」/2.第一次玩遊戲:允許孩子自由探索/
3.第一次出去玩:不要趕,等他一下下/4.第一次交朋友:家庭是第一個人際關係舞台/
5.第一次上學:入學時機2關鍵:生活能力、免疫力/6.第一次學才藝:快樂的心情是關鍵
7.第一次聽故事:寶寶才是閱讀的主角
5 特別篇:父母角色定位
新手父母,愛的學習
打造「三贏」的育嬰假
同場加映
關鍵第一次記錄表
嬰幼兒發展里程碑
序
育兒之路的美好開始
文│何琦瑜
家有學前兒,是最沈重也是最甜蜜的負擔。在這個階段,孩子對父母在生活照顧與教養上的依附性最高。寶寶的溝通與表達能力還不成熟,他們多數時候如同天使般純真可愛,但蠻橫起來又如魔鬼般操磨著父母的意志,既無法對他「動之以情」,更無法「說之以理」。面對孩子不刷牙、不吃飯、不睡覺、任意哭鬧……,看似如此「微小」的困難,卻常讓新手父母感到困惑無助。
《親子天下》雜誌從二○○九年開始,特別針對0—6歲學前幼兒的父母,出版「寶寶專刊」,提供有系統而實用的教養資訊。從「寶寶的腦」、「寶寶的關鍵第一次」,乃至學習、認知與情緒的發展等,每一本都受到家長讀者極大的好評。為了進一步回應讀者需求,《親子天下》於二○一三年,將不定期出刊的「寶寶專刊」,改為可定期訂閱的《親子天下Baby季刊》,希望提供給新手父母穩定的知識養分。我們也將專刊內受歡迎的內容,統整成書,陸續出版為「新手父母一本通」系列叢書。
近十年來,大腦研究被快速、大量、廣泛的運用(或錯用)在教育上,開啟了總體社會對「早期教育」的認知。正向的影響是,科學的進展讓我們更有憑有據的明白,0—6歲的寶寶不是「一張白紙」,更非「一無所知」。寶寶很早就開始溝通與思考,在他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就進行著不可思議的學習歷程。所以國際上重視教育的國家,有了「從零歲開始」的閱讀運動,重金投資學前教育與家庭教育,讓孩子不要錯過入學前的成長關鍵期。
但錯用腦科學,激化「贏在起跑點」的迷思,也讓「早期教育」很容易衍生為「揠苗助長」。近幾年來,瘋狂的閃字卡、莫札特胎教音樂、數十萬的全腦開發課程、雙語托兒所……,無不激烈反映著父母在這一波「瘋大腦」潮流中,「不敢落人後」的焦慮。
於是乎,一方面,我們看見配備不足的新手父母,對於寶寶的教養觀,還停留在十年前「養」大於「教」的直覺。以為嬰幼兒期要處理的多半是「生理性」問題,寶寶們既不會講話又不會認字,還談不到「教育」,只要有人照顧吃飽喝足即可。
另一方面,又有一群太過「積極」的父母,太早開始自以為是的「教育」,忽略了兒童階段性、適齡適性的「能力」發展重點,於是早早的要孩子學識字、認英文,揠苗助長的「教」錯了方向。
我常感覺當代的父母很像「父子騎驢」的寓言故事:這樣不對,那樣又不好,怎麼做才能掌握「中道」?
孩子的成長,不是「小豬變大豬」直線式的發展,而是「毛毛蟲變蝴蝶」、「蝌蚪變青蛙」式的「蛻變」。是根本的、「質」的改變。所以學前幼兒的教養或教育,也不應該是用「給大人的內容打折變少」,來「餵養」小小孩。
如何給初生寶寶「剛剛好的養分」,讓孩子像健康的植物一樣,在足夠的「陽光、空氣、水分」中成長?如何提供適切的早期教育,而非揠苗助長?
「新手父母一本通」系列,就是希望帶給家長「不必焦慮」的知識後援和實用法則。幫助新手父母輕鬆掌握0-6歲寶寶身體、心理、情緒、認知等各方面發展歷程,減少錯誤嘗試,快速掌握「剛剛好」的槓桿點。唯有透過更完整的理解,才能對孩子有合理的期待、適度的管教;也才能真正解除家長的焦慮,給孩子最適切的陪伴與回應。
《親子天下》希望,透過雜誌和這個書系的出版,幫助每一位家有學前幼兒的爸爸媽媽,在育兒之路上有個美好的開始。